您身边的文档专家,晒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办公范文 > > 工作报告 > 正文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2023-06-20 11:01:02工作报告
  • 相关推荐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导语】以下是热心网友“mengche”分享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共6篇),供大家参阅。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人民币国际化演讲稿 篇1

  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

  1、遵循稳健原则和采取低调策略。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和要求,韬光养晦,埋头苦干。眼下,“中国威胁论”仍然有一定的市场,要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更大的国际责任,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中,其他国家会以此为借口,过分要求中国承担调节责任,向中国转嫁风险。

  2、立足于亚洲,坚持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以东盟“10+3”为依托,提高人民币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积极稳妥参与亚洲货币合作,稳步提高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份额,并逐步渗透到区域投资与金融领域。开辟渠道,建立机制,在可控的基础上满足一些东亚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需要,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3、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化的货币,要让其他国家普遍愿意接受,中国国内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我国只有具备成熟的金融市场,有能力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给国外的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投资的渠道,才能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4、逐步消除不必要的外汇管制。要完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步即让人民币成为区域间的投资货币,其前提是必须要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人民币的可兑换是走向国际货币的基础,过于严格的外汇管制将制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目前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还没有实现,这成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提高了我国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承受能力,也提供了一个推出相关配套改革的有利时机。不失时机地推进人民币全面可自由兑换,将会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5、依托我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2009年9月28日,正值60周年国庆大典前夕,财政部60亿元人民币国债首次“出境”在香港发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意义重大,这是在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重要一步,有利于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目前,香港地区经济与大陆经济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中央政府应该促成香港特区政府逐步改变港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同时加快香港地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强国力。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和高效率的经济做后盾,经济的大起大落一定会使得币值随之大起大落,因此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先决条件,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 篇2

  人民币国际化需走得更稳

  2013年04月16日

  从4月10日起,人民币与澳元可以直接兑换,澳大利亚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与中国签署货币直接兑换协议的国家。而日本和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占中国整体贸易的比重接近13%,同时澳大利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国中排名第一,日本则在中国的FDI资金来源国中位列第一。因此,从理论上而言,此次中澳货币实现直接兑换,使得人民币在服务商品进出口和投资方面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什么说人民币的地位仅是理论上得到提升呢?

  比照美元、英镑、日元等发达国家的货币历史,实际上一国货币在全球的地位,核心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就是该国货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度,即在流通领域中货币的地位。今年“两会”期间,原商务部长陈德铭曾表示,2012年中国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已经升至11%左右,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但据央行的数据,2012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累计为万亿人民币,约5000亿美元,仅占全球贸易总额的%(全球贸易总额约38万亿美元)。而SWFI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人民币国际支付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仅为%,位列全球的第14位。由此可见,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相比,人民币在贸易中的使用度相差很远。

  第二因素,就是非本国居民可以拥有人民币资产的自由度,即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开放度。而伴随滨海、前海等金融试点改革的推进,以及QFII和RQFII投资范围的拓宽,实际上截至目前,中国在对境外人民币回流的债券、股票、贷款三大渠道已全面打通,同时以香港、台湾、新加坡、伦敦等地区及澳大利亚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截至目前,外部投资者对于人民币资产的投资还受到中国监管机构在额度等方面的管制,离岸人民币市场合计的人民币存款额还不到1万亿元。

  如果从更高层级角度讲,人民币进入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程度和范围,则是表明外国政府对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的信任度,而人民币要想成为未来世界主要货币的一员,此项也是关键标志。

  目前,美元和欧元的货币地位虽有所下滑,但仍处主导。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和19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如果再加上中日韩签订的清迈协议,那么从理论上外国央行已经能够获得总量为2万亿元左右的人民币,约为3300亿美元。但受限于人民币资产市场的开放度和流动性,真正进入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人民币数量应该很少。

  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国际收支平衡状态的出现,表明过去经济依靠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无法延续,实际上则显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第二阶段已经告一段落,第一阶段为外部资本与中国产能的结合,即1992年之后,进入中国的FDI快速增长,第二阶段为中国制造的商品流通超越中国内部产能范围的阶段,未来第三阶段则应该是中国金融范围超出中国实体经济范围的阶段,即人民币最终实现国际化目标。

  第三阶段能否成功跨越,其核心因素就是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特别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日前,惠誉下调中国长期本币信用评级实际上代表了当前外部对中国经济第三阶段能否成功跨越的担忧。而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此轮反危机的政府干预下,中国经济虽然实现了率先复苏,但也遗留了一些系统性风险因素,如何在行进中化解这些因素,就成为新一届政府掌控经济运行的能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博鳌论坛”期间所言“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中国将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因此,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言,如果说未来要想走得更远,那么现在需要走得更稳健。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著有《思考中国:美元逻辑下的中国角色》

浅析人民币国际化利弊 篇3

  国际金融

  班级:国贸1204

  姓名:李汉玉(留)

  学号: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及其影响条件

  一、人民币国家化的涵义与现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涵义

  货币的国际化是基于货币功能划分而产生的,是指货币的使用超出一国国界,在发行国境外,能够被本国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国际化货币能为本国或他国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等功能。既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和金融交易,又能作为官方储

  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具有国际货币的职能。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人民币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范围扩大,已逐渐作为一种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手段。特别是中国经济在亚洲地区的增强,人民币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然成为一种硬通货,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意义讲,人民币已成为了一种区域性货币,有学者认为,1996年12月人民币实现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标志着人民币开始向国际化迈进。可以这样说,我国目前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尚处在一个初级探索阶段,具体地为三个方面:第一,人民币的货币国际化要在保持其币值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价值天度,支付手段,价值储备等基本货币功能,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被广泛应用。这就需要人民币无论在境内还是境外都要具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要加强人民币的国际作用,帮助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商品交易的结算比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平台,打造与人民币互算的协议,加强金融监管,实现人民币的可兑换性。第三,人民币的汇率改革,汇率机制要更加市场化、国际化,这也是人民币升值、走出国门的重要一步。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作为一种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大多数国家所认可,而且通过官方的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已经成为这种地区间贸易往来最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和有效的结算工具。因此,这种货币的区域化进程也使得人民币迈出了走向国际化的步伐。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港澳地区的人民币兑换业务,二是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结算,三是全国联发行的人民币借记卡与信用卡在境外(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的使用,四是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等货币当局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港澳地区的人民币结算业务是与内地与港澳地区密切往来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资料统计,目前在香港有近20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而且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达700多万元,这就说明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已具有相当普遍性,伴随着中银香港、渣打银行、恒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出台政策,以及港澳居民人民币个人存款、兑换、汇款业务的增多,使得人民币在上述地区的流量不断增加,特别是2008 年6 月26 日,台湾当局也进一步开放了兑换人民币业务,可见,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的流量是非常大的。2011 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更大步伐。2011年 9 月,尼币抵押品换取离岸人民币资产;8月,台湾与中国内地签署两岸货币结算安排谅解备忘录;10 月,开启日元对人民币直接报价。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处于由周边化向区域化发展的阶段,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流通范围、规模和程度。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还需要从亚洲区域的主导货币进一步拓展,发展为全球性的国际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利弊影响

(一)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利益

(1)国际铸币税收入规模扩大。在现代货币制度下,铸币税并不是税收体系下的一个税种,而是指发行者凭借其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值大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即货币发行带来的收入。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可以获得丰厚的铸币税收入。同样,国际铸币税收入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之后的最大收益。发行国际货币便可以从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而且这种收益是无成本的。因此,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和支付货币,甚至成为储备货币后,我国将获得高额的铸币税税收。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将会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2)节省外汇储备,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贸易成本。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高度集中于美元资产,无论是美国国债价值下跌还是美元汇率大幅贬值,都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之一,其自身既是一种计价货币又是一种储备货币,减少外汇储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助于内外均衡。与此同时,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这些都会因外币汇价动荡而产生巨大的风险,汇价的波动会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可以减少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可以用本国货币进行对外贸易和投资,企业能够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能够降低贸易成本,推动和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

(3)优化世界货币结构,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战之后,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霸主,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了很大比例,其中,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了60%以上,在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中占比更是超过70%。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在币种上分散各国储备的风险,且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权利。各国储备中多了人民币这一选择,将大大有利于持有过财富的稳定,减少以往面对美元大幅贬值造成的财富缩水却束手无策的无奈。(4)促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市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金融创新滞后于实体经济,创新不足问题突出。反观欧美发达国家,其金融市场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和结构性产品层出不穷,且其金融体制相对健全和完善。这些都与美元、欧元在

(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相关问题

(1)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目前,央行通过收放银根就可以相对有效地调控市场流动性以及与流动性关联的一系列资产和投资问题。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以后,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导致面临的货币需求函数更复杂,货币操作思路就将由中国境内从上到下的线性系统转变为遍布全球和央行联动的网状系统。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以及各种市场信号检测的滞后性,将使确定货币供应量成为一个技术难题。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这将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

(2)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减弱。过去20年中,国际金融交易的猛增使各国中央银行更难以应付,导致相关国家不得不放弃金融全球化的利益,通过实施资本项目的管制来控制资本流动。实行浮动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在利用世界储蓄资源时处于不利地位。一国实施浮动汇率制,虽能控制短期利率,但货币国际化使得汇率对利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的受到来自汇率变化的影响。货币国际化后如果本币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出现偏离,或是即期汇率、利率与预期汇率、利率出现偏离,都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的机会,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

(3)国际投机资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加重。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必然更为密切,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响。无论是97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当前仍未烟消云散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相对稳定的经济和金融正是得益于其相对封闭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以及对外汇的严格管制。一旦开放金融市场,外部“热钱”必然会大量流入。因此,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之后,很可能成为一种金融危机的传导工具,降低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

(4)出口企业面临考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飞速的发展得益于高额的出口。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将进一步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以后,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当前用美元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就削弱了其价格上的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不变,就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就不可避免的对出口企业造成冲击。

  三、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影响条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影响条件

(1)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了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从根本上是其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首先,一个总量较大的经济实体可以为本国货币提供较坚实币实现国际化之后,的经济基础,从而有实力抵御经济的外部冲击,不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各种外部风险的影响“其次,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其货币的竞争力也相对越强,带给交易者越足的信心”最后,一个经济实体的规模越大,在国际交易中的网络外部性越大,能减少的交易成本也越多,则给货币使用者带来的收益也越大。我国在经历了30 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都为我国货币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是保证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成功的基础条件。近20 年来我国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要实现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我国的经济就需要继续保持一种合理的增长速度.(2)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分析。根据国际货币早期的研究者克鲁格曼(1980)的分析,我们知道交易成本是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因素,那些交易成本低、流动性更强的货币更容易被作为国际货币。由于我国实行人民币不能自由流动的管制措施,使得人民币

  得到部分周边国家“准国际货币”待遇之后面临无法有效流通的困境,这需要我国从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方面加以完善。而只有资本的自由流动才能创造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是决定我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支撑性条件.(3)人民币币值稳定程度分析。币值稳定的一方面是货币对外价值的稳定即汇率稳定。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性过程,是伴随着国内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和对外经济交流不断扩大而进行的,人民币作为国内外商品贸易的交换媒介,体现出保值稳定的特质将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从 1994年我国实行外贸体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始终保持稳定升值的态势,使我国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尤其是人民币兑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洲的等名义有效汇率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稳定的趋势。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对人民币的国际化非常重要。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外影响条件

(1)建立适应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各种国际间进出口贸易交换构成了国际经济体系,而货币交易是依附于国际贸易基础之上。不同国家货币的交换体系构成了国际金融秩序,而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势必将融入这一秩序之中,货币的融入其本质是国家经济与外界的融合,先有国家经济贸易的国际化而后自然需要货币的国际化。人民币能够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建立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与国际金融体系合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2)人民币区域内需求分析。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另一个主要外部影响是区域内的货币需求。目前,对人民币的需求多数是我国地理周边的亚洲国家,而欧美等发达地区需求相对较少。因此,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前提是成为区域关键货币,在亚洲区域成为主要的交易媒介。中国的发展对本区域内各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较高水平区域内贸易也为人民币成为区域关键性货币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要不断的提高人民币的区域内的需求。

(3)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在信用经济条件下,人民币信用转换为对中国的信任。在纸币的时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已经分离,判断各种货币优劣不再是看其含金量的多寡,而是信用水平的高低。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就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所谓良币是指那些币值稳定、国际信用度高、兑换性良好、国家经济实力强且发展前景好的货币;劣币主要是指那些币值波动剧烈且有贬值趋势、国际信用度差的货币。一种国际货币在面临成为劣币的风险时,在国际间使用的范围就会逐渐受到良币的挤压。所以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晓迪.浅析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2] 张彦.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02)[3] 徐冰涵.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艰难性及路径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04)[4] 王飞.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大众商务.2009(24)[5] 韩莹莹,潘兰芳.浅析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现代商业.2010(21)[6] 李星.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1(17)[7] 宿玉海,王支援,秦川.国际金融危机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思考[J].山东财政学

  院学报.2010(01)[8] 付竞卉.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国内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07(08)[9] 付玉皇.漫谈人民币国际化——基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热的视角[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6)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开题报告 篇4

  浅析人民币国际化利弊

  一、人民币国际化含义及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

  人民币国际化,被本国货币当局提高到官方战略的层面,肇始自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国际金融形势动荡的2008年岁尾之际。2009年,中国建设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揭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直到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也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5年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之后,人民币国际化明确作为国家战略,逐步实施。

“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实行两个‘三步走’。”两个“三步走”具体来说:一是地域的“三步走”,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将来人民币可以由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人民币将真正实现国际化。二是货币职能的“三步走”,即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配合地域的“三步走”,人民币可依次成为周边国家贸易结算货币和区域性的投资货币,最后人民币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为全球各国所接受。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第一、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中国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还远不能与之相称,这很大程度上与人民币缺乏国际地位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贸易日渐频繁;首先是在边境贸易中,人民币流通日益频繁,作为一种汇率稳定、基础牢固的货币,人民币在我国边境国家的流通程度越来越高。在朝鲜等东亚国家中,人民币已成为了许多市场上默认的结算货币。在边境国家中,人民币已经逐渐取得了区域性货币的地位;而欧洲的英国、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已经能够办理人民币业务(银联),这些国家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也正在形成。这些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

  第二、可以为我国在国际金融制度的安排、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提供更多的政治经济话语权。美国之所以能够垄断、支配或影响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进程,与美元的世界货币、储备货币的地位是分不开的。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为我们赢得更多的参与国际金融制度安排和游戏规则制定的机会。如果人民币能够得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及其主要资源伙伴国接受,成为结算货币和投资货币,对于睦邻友好、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都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人民币被中国贸易伙伴逐步接受为结算货币,将加大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更为中国政府的汇率政策增加主动性与灵活度。而人民币在向国际储备货币迈进的每一步都是中国在全球地缘政治话语权提升的具体体现。

  第三,可以为我国带来“铸币税”收益。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我国获得的最直接利益就是国际铸币税。铸币税是指货币发行者凭借其货币发行特权而取得的货币面额超过其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

  第四,实现中国经济存量保值。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中国的出口和进口都需要用外币计价。我们的出口持续超出进口,累积起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就是说我们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是用外币(特别是美元)持有,并无奈地大量投资于美元国债之中,国际资本市场的风吹草动将可能导致国家外汇储备数十亿美元的帐面亏损。降低外汇储备的规模有助于减少因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存量的影响。如果人民币在对外经济贸易中能更广泛地作为结算货币,我们的企业须承担的外汇风险就会更低,政府经营外汇储备的压力也会大为缓解。

  第五,促进中国经济增量平衡。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有一种论调,说中国的廉价产品压低了美国的物价,中国大量外汇投资于美国的债券压低了美国的利率,结果导致美国出现房地产泡沫,并引发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在对这种论调感到愤懑之余,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经济的确存在着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出口与内需的不平衡。中国庞大及持续的贸易顺差一方面将这种不平衡带到全球经济体中;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自身经济持续与健康发展,并对中国的汇率、利率政策带来重重压力。人民币国际化本身虽不能直接减少这样结构上的不平衡,但它在有效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缓解汇率压力与加大中国与其主要区域及资源伙伴国之间经济与贸易平衡协同发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一旦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现实,我国的进出口商、国内对外投资人在经常项目下的资金结算都可通过人民币进行,只要人民币币值稳定,就可以有效避免因汇率所带来的风险,从而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稳定发展。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我国还可以进行逆差融资。逆差融资是指当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央行可利用发行人民币获得融资,从而支付逆差。逆差融资的好处在于我国不必再通过紧缩经济,牺牲国内的经济利益来维持外部均衡,其有效避免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在政策选择上的矛盾,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第一、可能增加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难度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货币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国际货币作为本国货币和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在实施国内货币政策时会受到国外人民币持有额的钳制,国际上持有人民币的数量越大,国内金融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在人民币没有区域化、国际化的情况下,不管中央银行投放多少基础货币,它都只是在我国境内流通。而当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以后,便有相当部分是在境外流通,这部分流出境外的货币虽然暂时对国内物价不发生作用,但其准确数据难以掌握,其数量增减也难以为货币当局所控制,这就必然会增加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难度。一旦条件成熟,这些境外人民币又可能大量回涌,从而影响国内货币流通和币值的稳定。此外,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情况下,由于取消了对资本流出流入的限制,本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连成一体,资本可以自由进出中国国境,也会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削弱。

  第二、可能使中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一个国家的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持有,必须输出本国的货币。从理论上说,输出本币的途径无非是贸易逆差和资本外流。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以直接输出美元的方式向欧洲各国大量输出资本,为美元占据国际货币领域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依靠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通过大量的贸易逆差来继续输出美元,大量贸易逆差形成的对外债务和债务利息使美国背上沉重的负担。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货币,必然也会大量输出,这就可能使中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后,我国也会出现“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是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提出的,其难题在于: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向世界提供清偿力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保持充足的国际清偿力,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增加,但我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扩大,货币国际信用下降;而通过改善逆差或实现顺差,货币国际信用提高,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但由于外国借款者不愿意借入有升值预期的人民币,从而使人民币在国际化经济中的流通量减少,国际清偿力大幅度降低,总而言之,顺差逆差都不利于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需走得更稳 篇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第12组的陈琳虹。下面由我来介绍一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1(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而美元三权指的是美元的对价权、储备权和美元债权的实现权,即中国通过输出商品和劳务获得美元平等对价的权利,我国获得的美元以电子形式储备于美国银行的权利和中国用美元债权购买权益资产和实物等资产实现的权利。)

  2(鉴于11组同学已经说明了人民币国际化和美元三权理论,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和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

  受经济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一片低迷。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日本、西欧三大经济体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市场需求继续萎缩,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与通胀压力同步下行。

  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以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对于中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外汇储备损失风险加大,形成资产泡沫,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而2013年1月4日则为。如图

  人民币持续升值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加大失业压力、金融风险、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也意味着美国将自身的危机转嫁到中国,让中国为美国的奢侈与消费买单。

  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外国贸易摩擦增多。由于国际大宗物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国际炒家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货币贬值,以及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结构性的因素,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金融危机使得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充分地暴露出来,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逐步削弱,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已在全球达成了共识,这为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尽管人民币国际化会加大中国经济的风险,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视频)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启动,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流通显著提高,人民币越来越多地成为周边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货币互换协议规模不断扩大。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依然任重道远。人民币国际化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关系探讨 篇6

《内容简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经济改革,迎接入世挑战的重大措施,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范因此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分割、资产负债管理、金融创新、利率波动

  十五计划纲要在第五篇改革开放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也宣布要用3年的时间渐次的实现利率市场化,作为先导,中资银行外汇贷款利率在2000年9月21日就放开了。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若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整个金融领域的市场化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道路,但经济各领域市场化的步伐很不均衡,商品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先行了一步。金融市场的管制虽说有松动,比如商业性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金融债券回购等货币市场的利率已走向了市场化,但占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的利率仍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由此可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仅处于初步阶段。价格、利率、工资能否解除管制或能否实现市场化,实际关系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离不开利率的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麦金农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由于金融压制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受到了影响,因此提出金融深化的主张:主要是放松金融管制,让利率自由浮动以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状况,从而把资本配置到效率最好的部门去,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问题。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否存在金融压制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实行人为的低利率导致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数是金融压制的重要表现之一,根据2000年的《中国金融年鉴》,1996年8月23日和1997年10月23日的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利率分别是%和%,同期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是和,所以我国的实际利率在各年有正有负,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我国储蓄存款的减少,而且储蓄率一直居于全球前列,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利率管制没有带来储蓄下降是客观事实,其副作用主要不是导致资本量减少而是导致资本配置不当,大大降低了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在我国 20多年的改革中,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一直没有实现商业化经营,软预算约束和投资饥渴症直到最近出现的局部买方市场才有所改善。政府配置资本可以有力的约束投资膨胀,但也带来了投资效率低下和阻碍资本市场发育的问题。

  在利率自由化的资本市场上,资金的价格由供求决定,因此稀缺的资金能配置到最有效率需求最迫切的部门去。由于利率管制和歧视政策的存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多年来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被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一是国有企业和受政府支持的其它重点企业为需求者,国有银行为供给者的金融红市场;二是民营企业为需求者,民间放款者和违规发放资金的国有金融机构为供给者的金融黑市场(樊刚)。前者的利率要受到严格管制,虽说政府要根据经济形势不断调整利率,但利率基本上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该市场的参与者除了接受政府制定的价格外,还要符合政府规定的其它参与条件,如入市资格等。金融黑市的价格基本上由供求双方单独决定,由于市场里的政策性风险很高,因此利率水平也很高。在金融黑市上筹集资金的项目需要有很高的投资回报,大量在正常市场上具有可观收益的项目由于不符合金融黑市的高利率要求被淘汰了。金融红市场利用政策优势控制了大部分的社会金融资源,甚至有政府的直接扶持,所以利率水平较低,大量的资金被配置到较低甚至无回报的项目中去了,从而降低了整体资本的配置效率。

  在自由定价的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特征(平均收益、风险、税收待遇和流动性)决定。由于金融市场上资金的需求者千差万别,所以每笔金融资产的特征各不相同,其价格(利率)也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如果一视同仁的将利率定在市场平均水平上,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谨慎的资金需求者对偿还借款是很在意的,因此他们愿意支付的利率也相对较低。资金的供给者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所有的借款者支付相同的利率,谨慎借款者的预期收益就会下降从而将首先退出市场,市场中就主要剩下高风险的借款者,资金供给者的收益会进一步下降,为了弥补失去的收益,资金供给者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利率,这将使风险次低的借款者出局,剩下一批风险更高的资金需求者。因此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资金供给者可能陷入利率提高,风险提高,收益下降;利率再提高,风险更高,收益再下降的恶性循环。资金供给者为了追求最优的预期收益,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利率水平,对风险小的谨慎贷款者提供较低价格的资金供给,对风险大的贷款者提供较高的资金供给。在利率管制下,金融机构没有资金的定价权,没办法使风险和收益相对称。实践中的许多企业支付的资金成本远高于官方规定的利率,只是这部分利率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黄金老,2001),没有反映在金融机构的会计报表中。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账外经营就是利率管制的一种扭曲反映,也是产生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的原因之一。

  利率与汇率向来是互动的,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会促使国外的资金流入该国进行套利,从而使本币升值;一国的利率水平偏低会促使国内资金外逃,抛售本币而使汇率下降,因此利率管制导致金融市场的不均衡是冲击固定汇率体制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固定汇率下,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得益彰的组合遭到破坏,如果利率不能完全放开,外资流入引起的货币供应增加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无法通过利率的变动得到缓解,同样也无法通过利率的上升阻止资本的外逃。(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低于国际金融市场约2----3个百分点,资本外逃的压力很大。)在汇率不可能短期放开的情况下,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至少可使国内金融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根据国外的经验表明,利率管制解除后,为了反映金融市场的供求也可能是出于对长期压抑的补偿心理,利率水平会有一定的上升,从而可以缓解本币贬值的压力。

  一国实行利率管制无非出自以下目的:一是维持资金的低成本,以期鼓励投资,促进经济的增长;二是保持经济的血脉——金融系统的稳定,避免激烈的竞争,维护金融安全;三是为了实现特殊的目的,如集中社会资源支持关键部门的发展。但付出的代价是投资的低效率,金融配置的不合理;金融系统寻租泛滥,企业实际承担的成本并不低;金融风险难以化解,金融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利率管制的好处正在消失而弊端日益显现,利率市场化成了一种新的均衡,关键是选择何种条件下、什么时候废除利率管制,即时机是一个最重要的约束条件。

  亚洲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由供给约束型转变为需求约束型,投资水平严重下降。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7次降息而且国家还开征了利息所得税,目前一年期存款的税后利息只有%,但居民储蓄还在不断的增长。利率处于低水平,投资饥渴症由于机制转换已得到遏制,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因此解除利率管制不但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能性。

  二、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长期受到压抑的利率一旦放开,在短期内可能有一个上升的过程,之后才会随市场行情作不规则的波动。根据萨奇的研究(1996年),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在名义利率资料完整的国家和地区中,15个出现利率上涨,5个出现利率下降;在实际利率资料完整的18个国家中,只有波兰在推行该政策后实际利率下降了,其余17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解除利率管制后,我国的利率水平到底会上涨多少及能否承受住利率上涨带来的压力,这是利率市场化需要稳定和谨慎推进的重要原因。2000年9月1日,大额外汇贷款利率放开后,该利率就小幅上涨了10%。因此,利率升高和利率作不规则的波动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风险。

  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政府直接掌握了利率的制定权和调整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对的主要是政府无规则变动利率的风险。由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利率市场化后的存贷款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客户有选择金融机构的自由,所以针对相同顾客的资金定价会趋于一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表面看来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寡头垄断格局,但由于分支机构数量庞大,因此不太可能造成寡头合谋抬高贷款利率的情况。由于风险和收益的替代关系,利率市场化后各金融机构可能会对不同的顾客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区别定价的策略。但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借款者的完整信息,区别定价就很难有准确的依据,金融机构将陷入两难选择:保持高利率,可能把风险小的优良借款人吓跑,从而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质量,使得预期收益反而下降,;保持低利率,则可能也面临收益非最大化的危险。假定收益在利率为R*时最大,降低和提高利率都会导致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减少,因此选择最优的R*是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一大困境。

  利率市场化后导致利率随市场行情作不规则的波动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营稳健的银行力求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从而消除利率波动对银行经营的冲击。在银行存在缺口的情况下,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金融市场利率的下降会导致银行蒙受损失;如果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则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导致银行蒙受损失。我国金融机构受诸多因素影响,不良资产的比例较大,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就达亿。如果不良资产得不到充分化解,利率市场化带来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大金融机构的经营困境。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大部分是居民存款,而居民能随利率的变动迅速调整存款的构成,所以银行的大部分负债是利率敏感性负债,其资产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它们对利率的变动反映不敏感,在利率上升时会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如何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尤其是解决历史累积的问题就成了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的一大困难。当然,经营比较冒进的银行可能会有意识的留有缺口,期望获得利率变动带来的好处,但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很可能是上升,因此即使保留缺口也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而现在国有银行的情况正好相反。

  利率市场化会不会对社会投资带来影响呢?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0年我国的GDp增长8%,CpI指数上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这表明我国整体经济运行出现了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转机。利率市场化后出现的利率上升和利率波动是否将对社会投资产生负效应从而使来之不易的大好经济形势受到影响呢?得益于债转股降低财务费用等一系列措施,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因为对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的风险较大,取消利率管制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利息负担可能有所反弹,国家还需承担国企财务恶化的风险。从整体来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会影响投资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首先是金融市场是分割的(请看第一部分的分析),利率市场化后规模稍大的民营企业可以逐渐告别高利贷的民间或地下借贷市场,在正规的借贷市场上获得稳定和合理的资金来源;其次是竞争会导致优良企业的贷款利率下降,扩大这些企业的投资规模;再次是资信低的企业通过付出较高的利率可重返借贷市场,一些对利率不敏感的国有企业并不会大规模的减少投资;第四是利率管制的废除有助于金融创新,花样繁多的金融工具给个人投资与消费提供了多种选择。所以利率市场化后,社会投资总量不会减少,主要的影响是投资构成发生了变化。投资构成的变化给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一时难以精确估计,但劣质国有企业的财务可能难免进一步恶化,国有企业改制的任务仍很艰难。

  根据中美1999年11月及随后中国与有关WTO成员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的协议,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程度会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方面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乃至实现“国民待遇”,国际金融大资本就可很方便地在中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资金调动。在利率自由浮动的开放金融市场中,我国的利率水平与国际稍有差距就可能引发大量国际游资的套利活动,从而诱发金融动荡和冲击人民币的汇率体制。在加入WTO之际实行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竞争,为经济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金融养分;另一方面又解除了抵御金融风险的一道防火墙,对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和金融监管的完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政府的国债余额约为亿,但因为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央行频繁地连降利息和政府开征利息所得税,国家近几年发行国债的利率较低,2000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利率是%,五年期国债的利率是%。利率市场化后,各金融工具之间竞争的加剧会导致金融工具收益进一步的趋同,国债利率必然走向市场化,因此政府付息的成本将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在短期可能上升,市场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财政负担将增加100多亿元,这对我国比较困难的财政无疑是一个挑战。

  三、利率市场化下利率风险的化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创新风起云涌,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互换、掉期等应运而生,金融创新的原因之一是化解或转移基于利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利率管制使利率风险得到固定,但也削弱了金融创新的动力,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是高度自由化的,即使利率管制国的金融主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同样面对大量的风险,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利率管制废除后必然将国际市场上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创新引入国内业务,因此鼓励创新是化解或转移利率市场化产生的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国内市场经济尚未发展成熟而且许多金融产品是从国外引进的,客户的金融意识不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有限;另一方面,国内银行的内控体制和监管制度也不健全,对金融创新产品在科技支持、内控保障、规章制度等方面难以配套,也客观上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当然,金融创新如衍生金融产品在交易中蕴藏着巨大的获利空间,为投机创造了条件,可能衍生出巨大的金融风险,所以稳健的金融主体开展金融创新业务主要基于规避或化解风险的套期保值而不是追求投资收益,否则这柄双刃剑可能会害了自己。

  利率市场化后,监管当局不再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利率,但由于利率波动频繁,监管当局的责任实际更重了。从各国的经验看,监管当局一般要控制基准利率,由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美联储控制的是联邦基金利率和联邦贴现率,可供我国中央银行选择的是再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利率水平。公开市场业务由于其温和性、主动性和可控性等特点,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债券公开市场业务于1996年启动,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了公开市场的交易量,全年共进行了60次操作,累计交易量达7075亿元,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额为1920亿元,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总量的52%(谢多,2000)。公开市场业务的最终目标是货币供求平衡、保持币值稳定,但在利率管制下,利率不能自由浮动,公开市场业务无法用通行的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难以把握操作的方向和力度,利率市场化可促进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同时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又方便央行稳定利率。由于金融市场上稳定的预期对防止利率波动很重要,如何公布信息和传递信息对市场预期的形成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加大监管当局决策的透明度和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就很必要。

  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的对比状况,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如果一国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多余的货币就会流到国外,导致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如果一国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不足的货币就会从国外流入本国,导致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在现实中由于国内和国外利差的存在,大量的资金为了套利频繁地在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间流动,因此也对汇率制度产生着冲击。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过程中央行要维持1:的美元和人民币兑换比例。国外资本的流入,货币当局需要收购外汇,增发人民币,可能导致货币供给过大,在经济过热时容易促长通货膨胀;国内资本流出,货币当局需要出售外汇收购人民币,可能导致货币供给的过小,在经济下降时期容易促进经济萎缩。所以在利率市场化后,由于要维持汇率制度的稳定,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可能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背,不利于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利率市场化需要我们做好一些配套工作,包括汇率的自由浮动、货币政策目标的坚持等。

  参考文献:

  黄金老,200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济研究》 1 期

  萨奇,1996,《利率市场化与利率关系的国际经验》,《国际金融研究》1期

  谢多,2000:《公开市场业务实践与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转变》,《经济研究》5期

相关热搜